<dd id="7k4jw"></dd>

    <span id="7k4jw"></span>
    <dd id="7k4jw"><track id="7k4jw"></track></dd><tbody id="7k4jw"><noscript id="7k4jw"></noscript></tbody>
  1. <th id="7k4jw"></th>
    TEL: 028-85570313
    NEWS CENTER
    新聞動態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風險防控與事故隱患排查

    發布:2022-03-14 閱讀:482

    1.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措施

    1.1建立健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為規范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存在有限空間作業的單位應建立健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責任制度、作業審批制度、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制度、相關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制度、應急管理制度等。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應納入單位安全管理制度體系統一管理,可單獨建立也可與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進行有機融合。在制度和操作規程內容方面:一方面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和標準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結合本單位有限空間作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確保具備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1.2辨識有限空間并建立健全管理臺賬

    存在有限空間作業的單位應根據有限空間的定義,辨識本單位存在的有限空間及其安全風險,確定有限空間數量、位置、名稱、主要危險有害因素、可能導致的事故及后果、防護要求、作業主體等情況,建立有限空間管理臺賬并及時更新。有限空間管理臺賬樣式可參照表1。 

    1   有限空間管理臺賬示例

    image.png 

    1.3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或安全告知牌

    對辨識出的有限空間作業場所,應在顯著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或安全告知牌(示例參見附錄 2),以提醒人員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4開展相關人員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專項培訓

    單位應對有限空間作業分管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進行專項安全培訓。參加培訓的人員應在培訓記錄上簽字確認,單位應妥善保存培訓相關材料。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基礎知識,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有限空間作業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安全防護設備、個體防護用品及應急救援裝備的正確使用,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等。

    企業分管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應當了解和掌握有限空間作業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熟悉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設備使用方法、事故應急處置措施及自救和互救知識等。

    1.5配置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設備設施

    為確保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單位應根據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和作業內容,配備氣體檢測設備、呼吸防護用品、墜落防護用品、其他個體防護用品和通風設備、照明設備、通訊設備以及應急救援裝備等。單位應加強設備設施的管理和維護保養,并指定專人建立設備臺賬,負責維護、保養和定期檢驗、檢定和校準等工作,確保處于完好狀態,發現設備設施影響安全使用時,應及時修復或更換。

    1.6制定應急救援預案并定期演練

    單位應根據有限空間作業的特點,辨識可能的安全風險,明確救援工作分工及職責、現場處置程序等,按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應急管理部令 第 2 號)和《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 29639—2020),制定科學、合理、可行、有效的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定期組織培訓,確保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以及應急救援人員掌握應急預案內容。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應每年至少組織 1 次演練,現場處置方案應至少每半年組織 1 次演練。

    1.7加強有限空間發包作業管理

    將有限空間作業發包的,承包單位應具備相應的安全生產條件,即應滿足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所需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操作規程、安全防護設備、應急救援裝備、人員資質和應急處置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發包單位對發包作業安全承擔主體責任。發包單位應與承包單位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明確雙方的安全管理職責,或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發包單位應對承包單位的作業方案和實施的作業進行審批,對承包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安全問題的,應當及時督促整改。

    承包單位對其承包的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承擔直接責任,應嚴格按照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要求開展作業。

     

    2.有限空間作業過程風險防控

    有限空間作業各階段風險防控關鍵要素如圖1 所示。

    image.png 

    1   有限空間作業各階段風險防控關鍵要素

    2.1 作業審批

    2.1.1制定作業方案

    作業前應對作業環境進行安全風險辨識,分析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編制詳細的作業方案。作業方案應經本單位相關人員審核和批準。

    2.1.2明確人員職責

    根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確定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并明確其安全職責。根據工作實際,現場負責人和監護人員可以為同一人。相關人員主要安全職責見表2。

    2   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主要安全職責

    image.png  

    2.1.3作業審批

    應嚴格執行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審批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制定作業方案、是否配備經過專項安全培訓的人員、是否配備滿足作業安全需要的設備設施等。審批負責人應在審批單(示例參見附錄 3)上簽字確認,未經審批不得擅自開展有限空間作業。

     

    2.2 作業準備

    2.2.1安全交底

    作業現場負責人應對實施作業的全體人員進行安全交底,告知作業內容、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作業安全要求和應急處置措施等。交底后,交底人與被交底人雙方應簽字確認。

    2.2.2設備檢查

    作業前應對安全防護設備、個體防護用品、應急救援裝備、作業設備和用具的齊備性和安全性進行檢查,發現問題應立即修復或更換。當有限空間可能為易燃易爆環境時,設備和用具應符合防爆安全要求。

    2.2.3封閉作業區域及安全警示

    應在作業現場設置圍擋(圖2),封閉作業區域,并在進出口周邊顯著位置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或安全告知牌。

    image.png 

    2   作業現場設置圍擋

    占道作業的,應在作業區域周邊設置交通安全設施(圖3a)。夜間作業的,作業區域周邊顯著位置應設置警示燈,人員應穿著高可視警示服(圖3b)。

     

    image.png 

    3   占道作業、夜間作業安全警示

    2.2.4打開進出口

    作業人員站在有限空間外上風側,打開進出口進行自然通風,如圖4 所示??赡艽嬖诒ㄎkU的,開啟時應采取防爆措施;若受進出口周邊區域限制,作業人員開啟時可能接觸有限空間內涌出的有毒有害氣體的,應佩戴相應的呼吸防護用品。

    image.png 

    4   打開有限空間進出口進行自然通風

    2.2.5安全隔離

    存在可能危及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的設備設施、物料及能源時,應采取封閉、封堵、切斷能源等可靠 的隔離(隔斷)措施,并上鎖掛牌或設專人看管,防止無關人員意外開啟或移除隔離設施。

    2.2.6清除置換

    有限空間內盛裝或殘留的物料對作業存在危害時,應在作業前對物料進行清洗、清空或置換。

    2.2.7初始氣體檢測

    作業前應在有限空間外上風側,使用泵吸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對有限空間內氣體進行檢測。有限空間內仍存在未清除的積水、積泥或物料殘渣時,應先在有限空間外利用工具進行充分攪動,使有毒有害氣體充分釋放。檢測應從出入口開始,沿人員進入有限空間的方向進行。垂直方向的檢測由上至下,至少進行上、中、下三點檢測(圖5),水平方向的檢測由近至遠,至少進行進出口近端點和遠端點兩點檢測。

     

    image.png 

    5   垂直方向氣體檢測

    作業前應根據有限空間內可能存在的氣體種類進行有針對性檢測,但應至少檢測氧氣、可燃氣體、硫化氫和一氧化碳。當有限空間內氣體環境復雜,作業單位不具備檢測能力時,應委托具有相應檢測能力的單位進行檢測。檢測人員應當記錄檢測的時間、地點、氣體種類、濃度等信息,并在檢測記錄表(示例參見附錄 4)上簽字。有限空間內氣體濃度檢測合格后方可作業。

    2.2.8強制通風

        經檢測,有限空間內氣體濃度不合格的,必須對有限空間進行強制通風。強制通風時應注意:

    1)作業環境存在爆炸危險的,應使用防爆型通風設備。

    2)應向有限空間內輸送清潔空氣,禁止使用純氧通風。

    3)有限空間僅有 1 個進出口時,應將通風設備出風口置于作業區域底部進行送風。有限空間有 2 個或 2 個以上進出口、通風口時,應在臨近作業人員處進行送風,遠離作業人員處進行排風,且出風口應遠離有限空間進出口,防止有害氣體循環進入有限空間。風機、風管的設置如圖6 所示。

    4)有限空間設置固定機械通風系統的,作業過程中應全程運行。

     

    image.png 

    6   風機、風管設置 

    2.2.9再次檢測

    對有限空間進行強制通風一段時間后,應再次進行氣體檢測。檢測結果合格后方可作業;檢測結果不合格的,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必須繼續進行通風,并分可能造成氣體濃度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更具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2.2.10人員防護

    氣體檢測結果合格后,作業人員在進入有限空間前還應根據作業環境選擇并佩戴符合要求的個體防護用品與安全防護設備,主要有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帶、安全繩、呼吸防護用品、便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照明燈和對講機等,如圖7 所示。

    image.png 

    7   人員防護要求

     

    2.3 安全作業

        在確認作業環境、作業程序、安全防護設備和個體防護用品等符合要求后,作業現場負責人方可許可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2.3.1注意事項

    1)作業人員使用踏步、安全梯進入有限空間的,作業前應檢查其牢固性和安全性,確保進出安全。

    2)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作業方案,正確使用安全防護設備和個體防護用品,作業過程中與監護人員保持有效的信息溝通。

    3)傳遞物料時應穩妥、可靠,防止滑脫;起吊物料所用繩索、吊桶等必須牢固、可靠,避免吊物時突然損壞、物料掉落。

    4)應通過輪換作業等方式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避免人員長時間在有限空間工作。

    2.3.2實時監測與持續通風

    作業過程中,應采取適當的方式對有限空間作業面進行實時監測。監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監護人員在有限空間外使用泵吸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對作業面進行監護檢測;另一種是作業人員自行佩戴便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對作業面進行個體檢測,如圖8 所示。

    image.png 

    8   作業過程中實時監測氣體濃度

    除實時監測外,作業過程中還應持續進行通風。當有限空間內進行涂裝作業、防水作業、防腐作業以及焊接等動火作業時,應持續進行機械通風。

    2.3.3作業監護

    監護人員應在有限空間外全程持續監護,不得擅離職守,主要做好兩方面工作:

    1)跟蹤作業人員的作業過程,與其保持信息溝通,發現有限空間氣體環境發生不良變化、安全防護措施失效和其他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向作業人員發出撤離警報,并采取措施協助作業人員撤離。

    2)防止未經許可的人員進入作業區域。

    2.3.4異常情況緊急撤離有限空間

    作業期間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作業人員應立即中斷作業,撤離有限空間:

    1)作業人員出現身體不適。

    2)安全防護設備或個體防護用品失效。

    3)氣體檢測報警儀報警。

    4)監護人員或作業現場負責人下達撤離命令。

    5)其他可能危及安全的情況。

     

    2.4 作業完成

    有限空間作業完成后,作業人員應將全部設備和工具帶離有限空間,清點人員和設備,確保有限空間內無人員和設備遺留后,關閉進出口,解除本次作業前采取的隔離、封閉措施,恢復現場環境后安全撤離作業現場。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風險防控確認情況見表3。

    表3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風險防控確認表

                                   image.png   

    3.有限空間作業主要事故隱患排查

    存在有限空間作業的單位應嚴格落實各項安全防控措施,定期開展排查并消除事故隱患。有限空間作業主要事故隱患見表4。

    4   有限空間作業主要事故隱患排查表

    image.png 

    4.應急救援

    通過對近年來有限空間作業事故進行分析發現:盲目施救問題非常突出,近 80%的事故由于盲目施救導致傷亡人數增多,在有限空間作業事故致死人員中超過 50%的為救援人員。因此,必須杜絕盲目施救,避免傷亡擴大。 

    4.1 救援方式

    當作業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時,作業人員在還具有自主意識的情況下,應采取積極主動的自救措施。作業人員可使用隔絕式緊急逃生呼吸器等救援逃生設備,提高自救成功效率(圖9a)。如果作業人員自救逃生失敗,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非進入式救援或進入式救援方式。

    4.1.1非進入式救援

    非進入式救援(圖9b)是指救援人員在有限空間外,借助相關設備與器材,安全快速地將有限空間內受困人員移出有限空間的一種救援方式。非進入式救援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應急救援方式,但需至少同時滿足以下 2 個條件:

    (1)有限空間內受困人員佩戴了全身式安全帶,且通過安全繩索與有限空間外的掛點可靠連接。

    2)有限空間內受困人員所處位置與有限空間進出口之間通暢、無障礙物阻擋。

    4.1.2進入式救援

    當受困人員未佩戴全身式安全帶,也無安全繩與有限空間外部掛點連接,或因受困人員所處位置無法實施非進入式救援時,就需要救援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內實施救援。進入式救援(圖9c)是一種風險很大的救援方式,一旦救援人員防護不當,極易出現傷亡擴大。實施進入式救援,要求救援人員必須采取科學的防護措施,確保自身防護安全、有效。同時,救援人員應經過專門的有限空間救援培訓和演練,能夠熟練使用防護用品和救援設備設施,并確保能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成功施救。若救援人員未得到足夠防護,不能保障自身安全,則不得進入有限空間實施救援。

    image.png 

    圖9   有限空間事故應急救援

    4.2 應急救援裝備配置

    應急救援裝備是開展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礎。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應急救援裝備主要包括便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圖10a)、大功率機械通風設備(圖10b)、照明工具(圖10c)、通訊設備(圖10d)、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圖10e)或高壓送風式長管呼吸器(圖10f)、安全帽(圖10g)、全身式安全帶(圖10h)、安全繩(圖10i)、有限空間進出及救援系統(圖10j、圖10k、圖10l)等。上述裝備與此前介紹的作業用安全防護設備和個體防護用品并無區別,發生事故后,作業配置的安全防護設備設施符合應急救援裝備要求時,可用于應急救援。

    image.png

     

    image.png 

    10   應急救援裝備 

    4.3 救援注意事項

    一旦發生有限空間作業事故,作業現場負責人應及時向本單位報告事故情況,在分析事發有限空間環境危害控制情況、應急救援裝備配置情況以及現場救援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判斷可否采取自主救援以及采取何種救援方式。

    若現場具備自主救援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非進入式或進入式救援,并確保救援人員人身安全;若現場不具備自主救援條件,應及時撥打 119 和 120,依靠專業救援力量開展救援工作,決不允許強行施救。

    受困人員脫離有限空間后,應迅速被轉移至安全、空氣新鮮處,進行正確、有效的現場救護,以挽救人員生命,減輕傷害。

    附錄1   有限空間作業常見有毒氣體濃度判定限值

    image.png 

     

    附錄2   有限空間作業場所安全警示標志和安全告知牌

    示例來源于北京市地方標準《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DB11/T

    852—2019)

    image.png

    image.png 

     

    附錄3   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單

    image.png 

     

    附錄4   有限空間作業氣體檢測記錄表

    image.png 

     

    附錄5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相關法規標準和文件

    image.png 

    有限空間作業主要安全風險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防護設備設施


    來源于:ABC安全


    四川泰安生科技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高新區益新大道288號石羊工業園招商處三樓 泰安生
    電話:028-85570313
    手機:13350078243(馬女士)
    郵箱:3582140560@qq.com
    網址:www.taizhengjixie.com

    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dd id="7k4jw"></dd>

      <span id="7k4jw"></span>
      <dd id="7k4jw"><track id="7k4jw"></track></dd><tbody id="7k4jw"><noscript id="7k4jw"></noscript></tbody>
    1. <th id="7k4jw"></th>